新聞詳情
從“彎腰插秧”到“機器代勞” 新技術助力三亞水稻高效栽培來源:三亞日報 6月6日上午,天涯區過嶺村委會布曲水稻田洋里熱鬧非凡。一臺插秧機正緩緩駛入田中,將一株株嫩綠的秧苗穩穩地栽入泥土。機器駛過之處,一行行整齊的秧苗如同列隊的士兵,在水田之上鋪展開來。這是2025年三亞市水稻全程機械化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示范現場觀摩會的一幕。 據了解,這片水稻田運用了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和水稻硬地微噴育秧技術。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是針對當前水稻生產中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方式落后和氮素損失嚴重等問題而研發的。該技術以專用緩混肥、一次性施肥技術、水分精確灌溉和穗肥精確診斷為核心,再搭配精細整地、集中壯秧培育和綠色防控技術等配套措施,將緩混肥和一次施肥技術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了水稻“一次施肥、一生供肥”。 水稻硬地微噴育秧技術則是一種基于硬地(如水泥地面、硬化場地)開展的水稻育秧模式。它通過微噴灌系統精準控制水分,再結合標準化管理,讓秧苗能夠整齊、健壯地生長。這種新型育秧技術優勢明顯,省工、省種、省水,而且秧苗素質高,特別適合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場景,能有效解決傳統水田育秧中存在的土壤板結、病蟲害多發、管理不便等問題。 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孫杰現場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這兩項技術:“硬地微噴育秧技術主要應用在育秧階段,能有效節約育秧成本,提高秧苗素質。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則主要用于水稻的施肥過程,保證肥料施用和插秧同步進行,能有效提高產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產量大概能提高5%,氮肥使用量能夠減少25%以上,肥料利用效率能提高15%以上。” 看到這兩項技術帶來的顯著效果,現場村民紛紛點頭稱贊。 “以前插秧都是靠人力,我們彎著腰,一株一株地插,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一天也插不了多少。現在這機器插秧,又快又好,真是不一樣咯!”觀摩現場,天涯區過嶺村村民董亞利看著眼前的場景,忍不住感慨,“這個技術好在插秧和施肥能同步進行,以前有些機子只能插秧,不能施肥,現在技術創新了,用機器插秧,農民不用那么辛苦,一臺機器一天頂20個人插秧呢。” 三亞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種子管理科負責人陳川峰表示:“該技術比較適合大的、平整的地塊。下一步,將根據三亞的地塊情況,在各個區進行全面推廣,后期派技術團隊和南農大的科技團隊進行現場指導。”
文章分類:
新聞動態
|